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答應我,別送我去安養院」──世界上最難信守的承諾

「答應我,別送我去安養院」──世界上最難信守的承諾


「答應我,別送我去安養院」──世界上最難信守的承諾

答應我,別送我去安養院。不論是伴侶或父母,當你聽到這樣的懇求,很難狠下心拒絕,但要實踐這個諾言,往往更加困難。

莎拉‧哈利斯(Sarah Harris)每次和丈夫開車經過安養院,丈夫都會冒出同一句話:「妳以後會把我送到那裡去,我以後會被送到那裡。」

「我不會這樣做」,莎拉總是這麼回答。

莎拉的丈夫53歲時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莎拉比丈夫年輕10歲,相信自己能照顧丈夫直到最後。

「我知道他不喜歡安養院。」莎拉說:「他爸住在退休社區,他真的很不喜歡那些設施。」

他的擔心和她的保證,是美國許多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常常出現的對話。2050年前,85歲以上人口預計將增為3倍。

答應我,別送我走。聽到這樣的懇求,很難說不,但你常常更難兌現不送走對方的諾言。

很多人覺得,把人送到安養院等同遺棄。年紀較長的美國人還記得以前的救濟院,許多老人和病人被藏在那裡,直到死亡,很多年輕人也同樣不能接受送到安養機構。

現在有各式各樣的安養設施來配合各種不同的需求,但就連最棒的安養院,也可能讓人覺得很制式,每天生活都受到嚴格管理,剝奪入住者的積極自由,看不到家人,也沒有個人空間。

莎拉跟許多照護者一樣,擔心把丈夫放到安養院會加速病情惡化。他們不斷計算,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做多久,能花多少時間照顧退化的親人,同時維持健康?自我犧牲和自保的界線在哪裡?要如何同時照顧好病人跟其他家人的需要?

幾代以前,有更多人會在家裡照顧雙親,但當時人們的壽命沒這麼長。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像阿茲海默症等重病患者可以多活很多年,但在家照顧他們也變額愈來愈困難,因為患者的認知和自我照顧能力會持續惡化,照護者未必能信守「我絕對不會送你去安養院」的承諾。

「人們會覺得有遵守承諾的責任。」阿茲海默協會全國辦公室職員朱魯(Ruth Drew)說:「他們不知道自己許下了什麼承諾,沒有想過照顧一個比自己高30公分的人、要抬著對方去洗澡或床上睡覺,是怎麼樣的情形。」

老年醫學專家透馬司(Bill Thomas)指出,「不要把我送到安養院」的承諾,應該解讀為「答應我,你會捍衛我的尊嚴,答應我你會保護我的隱私,保證我不會活在痛苦之中」。

「諷刺的是,這項承諾常常導致施虐和忽視,因為人們能做的事情有限。」透馬司說。

透馬司認為,重點應該是要求全國的安養院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是強迫親人許下承諾。

「全國安養業者成功說服民眾,他們別無選擇,安養院必須冷漠、了無生氣又嚴格。」透馬司說。

親自照顧患者的人,不但要背負金錢重擔,研究顯示他們罹患憂鬱等身心疾病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把摯愛留在家裡照顧的強烈欲望,往往讓他們奮不顧身。

像55歲的會計師蘇利文(Shari Sullivan)就發誓,一定會照顧阿茲海默的丈夫以及85歲的母親直到最後。

「我的結婚誓言說過,無論富貴或貧窮,無論生病或健康,」蘇利文說:「婚誓不會因丈夫生病就作廢。」她也相信,如果夫妻倆離開女兒身邊,可能會加速丈夫的衰退,甚至讓他倒下。

蘇利文在其他家人幫助下,努力撐了5年,接著她丈夫倒下,送到醫院,6週後因併發症身亡。蘇利文仍和母親同住,用長期照護險來支應居家照護費用。

「母親說,『如果我得了阿茲海默,希望妳送我去安養院。』你知道嗎?我不會送她去安養院。沒有為什麼,她需要我,我更需要她。」蘇利文說。

但蘇利文禁止女兒仿效自己,不希望老後變成女兒的負擔。「我不要她的人生變成在照顧我。」

莎拉的丈夫確診阿茲海默3年後,她面臨抉擇。身為幼教老師的她,有一天打電話回家,要告訴丈夫三明治在冰箱裡。丈夫沒接電話,轉入答錄機,答錄機的聲音令丈夫困惑,丈夫後來說:「我聽到妳的聲音,卻找不到妳。」

育有兩名子女的莎拉這時發現,把丈夫留在家裡已經不安全了。但這沒有讓她的決定過程更輕鬆,因為她不只承諾過丈夫,也承諾過自己,不會把他送走。

「我曾對自己許諾,我對自己很失望,我應該能做到的。這讓我心碎,那是我生命中最糟的一天,我把他送去安養院那天。」

無法信守承諾的罪惡感和壓力,更增加把親人送去安養院的抗拒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老年心理學系負責人史漠(Gary Small)說,最好別許下你做不到的承諾。你可以說,「媽,我知道你想留在家裡,我們也會盡一切努力留住妳,但…總有些事情很難預期」。

趁大家都還健康的時候好好談談這件事,會比較有幫助,這樣醫生或支持團體也能幫忙判斷搬到安養院是否對大家都好。

也有些人從來不給承諾。有位女性說,女兒老是開玩笑「噢,老媽,別擔心,時候到了的話,我會替妳找間很讚的安養院」。這位女兒是在暗示,她還沒準備好要中斷事業,全天候照護家人。

但這樣的對話,有時會變得很醜陋。

家庭照護聯盟負責人艾斯肯那齊(Leah Eskenazi)說:「有人會說,『如果你把我放到安養院,我的遺產不會給你。』」他指出,有時候也很難跟失智的人溝通。

霍恩巴克(Paul Hornback)的父親和祖母都罹患失智,他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所以當這位任職國防部的機械工程師自己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他和妻子立刻去拜訪家附近的照護設施,找到幾間喜歡的。

「我想趁還能做決定時,先看看這些安養院。」霍恩巴克說:「當然我想盡量留在家裡…但我如果會傷害到他人,或待在家裡不安全,那我願意離開,去住安養院。」

他已經收好了一箱子打算帶去安養院的東西,包括家人照片、從軍時的照片和聖經。

64歲的瑞斯頓(Reston)和丈夫威利(Willie)結婚40年,威利告訴她,如果自己重病,願意被送去安養院。他當時問妻子,「如果我得了某些病、要求去安養院,妳會夠堅強到把我送去那裡嗎?」

「我說,對,我會很堅強。」瑞斯頓說,她也讓丈夫許下同樣的誓言。幾年後,丈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

她說:「他只要求我答應他,不要把他丟到安養院後就置之不理。」再過2年後,她把丈夫送去安養院,每週去探望他3、4次。

把摯愛送去安養院是個痛苦的決定。莎拉最後終究把丈夫送去安養院,18個月後他離開人世。

莎拉還記得帶他去安養院的那天。「我把他留在那裡,他望著我們。那是非常悲傷的一刻,但接著,他接受了。我們很驚奇。」

當你在人生中面對這不得不做出的抉擇,你會做出這難以信守的承諾嗎?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日本有一群「極簡」生活到極致的人

日本有一群「極簡」生活到極致的人



在日本,一群奉行極簡主義的男女,在寥寥可數的物件中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儘管外界看來有些極端,但他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人能真正享受自我的方式。
《路透社》日前拜訪了 4位貫徹極簡主義(Minimalism)者的家,聽他們暢談極簡主義之於自我和生活的意義。


post title
沼畑直樹與自己的女兒住在幾乎沒有太多物品的家中。

極簡者01:沼畑直樹
41歲的沼畑直樹和 2歲半的女兒住在極簡的屋子中,他受訪時談到這樣的生活和美感正是他所追求的,目前與佐佐木一起經營網站minimal&ism的他在網站上寫到了所謂的極簡主義是:
與夠用的物品生活,是快樂的。
少了物品的空間,是清新的。
素樸的極簡生活,是擁抱物質文明現代人未來該追求的生活方式。
沼畑談到,東西方文化對所謂的「完整空間」有著不同見解,他說:「西方文化中,要讓一個空間完整代表放上其他東西;但是在茶道或禪學的世界中,物品被特意留白,是為了讓人們的想像力注入其中來達到圓滿。」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沼畑的女兒的衣服也同樣相當少量。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極簡者02:豐田克也
躺在 22平方公尺室內的,是現年 22歲的豐田克也,他向記者示範自己平時睡覺時候的習慣。受訪時,他回想自己是在搬家時產生了想要轉為極簡生活的念頭:「搬家時,我很驚訝自己有這麼多東西,…時間流逝中,人們買東西又丟掉東西,(對東西)毫無感覺」。
豐田: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後,我的生活中所出現的,是我真正喜愛的事物。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豐田家中的冰箱只有純白的米。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極簡者03:佐佐木典士
36歲的佐佐木典士是位編輯,當你走進他家時,會發現幾乎只能用「空無一物」來形容,打開他的衣櫃時,會發現裡頭只有三件上衣、四件長褲以及四雙襪。接著就是一些零碎分散在室內各處的物品。
佐佐木典士受訪時說:「我擁有大概 150件左右的東西。」
他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生活的,事實上他的「極簡」生活是在 2年前左右才開始,過去的他是一位熱愛蒐集書籍、CD和DVD的人,那時候的他「不斷想著我手上有些什麼,還有什麼是我沒有的」。
然後某天,他決定要邁入「斷捨離」的日子,開始大幅度地削減自己的擁有物數量,最後,佐佐木發現減少了物品的自己,增加了更多的自由時光。
極簡生活不僅僅是減去蒐集堆疊物品的習慣而已,更多時候是讓人重新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並從中得到更多。
佐佐木:「當我減少花費在清潔或購物的時間,就代表了我有了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例如和朋友相聚、假日旅遊等等。我比過去變得更主動了。」
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有越來越多人熱愛這樣的生活方式。以日本來說,頻繁發生地震的特質更讓這類簡樸生活顯得重要,佐佐木典士也大力地推薦日本人應該擁抱這樣的生活型態,因為「 50%的人因為地震中落下的物品受傷」。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極簡者 04:櫛引紗子
一開始,櫛引紗子也與其他人相同,是個喜愛東買西買的女性,但是她發現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多到甚至讓她出現窒息的感受。某天她看了與「斷捨離」相關的書籍後,她開始把物品削減到最低限度,同時間,她發現自己看東西的感覺也不同了。
櫛引:「其他女性看到某樣可愛的商品時,她們會覺得一定要買下來,但是我完全沒有這樣的反應,在我看來那只是多餘的垃圾。…漸漸地我與其他女性友人的對話也開始搭不上,變得漸行漸遠。」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post title

編註:對相關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Less is less-Japan's minimalists

腎臟壞了可能無聲無息 護腎秘訣 你一定要知道!

腎臟壞了可能無聲無息 護腎秘訣 你一定要知道!



預防腎臟病:「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


•三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
•三少:少鹽、少油、少糖
•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一沒有:沒有鮪魚肚(肥胖)


諮詢/黃道民(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講師)
撰稿/梁惠雯


台灣末期腎衰竭的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前茅,每年健保花了600億元在洗腎費用上,是單一疾病占健保醫療費用支出之冠;但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刺胳針)2017年5月刊登一篇全球醫療照護品質的各國排名,台灣的腎臟病與糖尿病照護排名較差,引發諸多討論。


追根究底,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需要洗腎呢?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與人口老化、不當用藥習慣、健保實施後透析費用降低、醫療技術提升,及腎臟移植率低等均有關。


老人多、慢性病多 腎病變人口增


隨著社會呈現高齡化趨勢,老年人口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也隨之增加,導致併發腎病變的人數跟著上升。這當中,除了腎臟病新增人數持續增加外,因醫療進步,病人的存活時間及罹病時間也跟著延長,相對增加了透析的整體人數。


此外,有不少國人習慣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或偏方,或是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利尿劑、減肥藥、含馬兜鈴酸成分之中草藥等,這些不當用藥習慣都會造成腎臟傷害,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衰竭,必須靠洗腎維生。


而在醫療層面,因全民健保改善醫療可近性,大幅降低民眾接受透析治療門檻,致使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顯著增加;再加上台灣透析醫療品質佳,舉例來說,台灣透析病人的存活率約為美國的3倍,病患存活時間長,因此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也就高於其他國家。


還有一個原因是,和各國相較,我國透析患者接受腎臟移植率低(美國的腎臟移植率即為台灣的6倍),如此洗腎病患脫離率低,洗腎盛行率數字自然節節上升。


三高失控、濫用藥物 影響腎功能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內部有豐富的微血管。當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時,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下,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發生;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而我們所吃進的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及代謝後產生的廢物,有些會進入血液,並由腎臟負責過濾血中的含氮廢物並排出過多的液體,像是尿酸、尿毒、肌酸酐等,這些廢物都是經由腎臟形成尿液,再排出體外。同理,我們吃下的許多藥物,其中多數以腎臟代謝或在肝臟代謝,最後也是經由腎臟代謝排出,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當用藥習慣會與腎功能失調高度相關。


腎功能異常3大原因


在台灣,造成腎功能異常前3大病因為:


•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會造成小血管病變,腎臟密密麻麻的小血管就成了血糖控制不良的代罪羔羊。糖尿病相關之慢性腎病變在近年來盛行率日漸提高,而血糖控制達標是避免糖尿病腎病變之不二法門。此外,糖尿病腎病變通常合併蛋白尿與視網膜病變,若無蛋白尿或無視網膜病變之患者,需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腎臟生檢切片檢查,以找出可校正病因。大多數血糖藥或胰島素不會傷害腎臟,但在慢性腎病患者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避免某些藥物,如含metformin之血糖藥雖然可改善病人預後,但在慢性腎病第四、五期卻應避免使用。除此之外,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低血糖風險,因此在這個族群,教育患者血糖管理與低血糖自我管理相當重要。


•急性腎損傷


近年來這類患者有逐漸增加趨勢,主要原因與接受重大手術、敗血症、醫學檢查顯影劑的使用等相關,以顯影劑的使用來說,是醫療處置所必須使用的,但如果患者本身已有腎病變時,就有可能會加重風險。急性腎損傷後應規則追蹤腎功能,並注意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嚴重感染及演變成慢性腎病的風險。


•原發性腎病變


大多屬於免疫性疾病,由腎臟本身所引起,多以蛋白尿或血尿來表現,有些會伴隨腎功能惡化,臨床上往往需做切片才能進一步診斷,方有正確治療。因其他腎病發生增加,此類病症現今佔腎病比例緩步下降,但仍為主要腎病之一。最常見為免疫球蛋白A腎病變(IgA Nephropathy),現在因治療藥物正在發展中,希望能日漸改善原發性腎病變的治療與預後。


高尿酸血症、痛風 亦為危險因子


腎臟屬於下游器官,也就是當身體其他器官出問題時,腎臟都會受到影響,且人體25%的血液都會流經腎臟,因此,像是三高病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若病情控制不良,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相對較高;反之,慢性腎臟病患若血壓、血糖等控制不好,也會使腎功能加速惡化,互為惡性循環。


此外,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因為尿酸結晶會在腎臟沈積,同時惡化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對於腎功能也是不利的。對於這類病友建議要先處理和控制好原來的病因,例如使用口服血管張力素抑制劑來控制血壓,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並且適量攝取蛋白質,以減少尿毒素產生。


慢性腎病分5期 eGFR<15合併尿毒症狀需洗腎


腎臟受損超過3個月,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即稱為慢性腎臟病。臨床上依腎功能狀況分為5期,評估標準為「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這是指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血漿中某一物質的能力,它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逐漸衰退。腎絲球過濾率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GFR值是用公式推估出來的,所以GFR前面通常會再加一個e(estimated,估計之意)。


目前台灣是以MDRD (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計算出eGFR值。一般正常值為60分以上,當檢驗發現eGFR數值在60分以下,或雖然居於60~120分間,但同時合併有蛋白尿或血尿情形者,就進入慢性腎臟病的範圍。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eGFR在出生時為100~120分,平均為100分,之後隨年齡下降,平均每年以降低1分的速度減少。因此到了60歲時,大約會剩下60分,倘若無罹患疾病,可以持續使用到「壽終正寢」都沒有問題,但如果eGFR低於15分合併尿毒症狀時,就必須洗腎了。當然透析與否不會只看eGFR,而需依個人狀況整體評估。


配合治療可延緩腎臟病惡化


比較可怕的是,腎臟病早期(一至四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要到晚期(第四或五期)才會感到不適。而從第一期到第五期,有些人會歷經多年,也有人很快就進入第五期,時間長短端視原發性病因、以及病人平時的保養、飲食控制及治療配合狀況而定。


臨床上,造成腎功能惡化最大宗的因素,是原疾病控制不良、血壓及飲食控制不佳、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是食品,但只要依照醫師指示,配合治療,病情控制得好時,第三期病人可維持在三期不變,而第四、五期病人則可盡量延緩惡化。目前衛生福利部也已推動「慢性腎病照護計畫」,提供病友飲食及生活型態衛教,可多加利用。


定期檢查 可及早發現腎臟病變


若發現自己出現血尿、泡泡尿(小便有泡沫)、突然間血壓控制不良、下肢水腫,或是頭暈、眼瞼發白等貧血症狀時,就得要注意是否有腎臟方面的問題,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


腎臟疾病的檢查,含括一般健檢或罹病後之追蹤檢查,均以抽血、驗尿及影像學為主。抽血主要是檢測血中的「肌酸酐」值,驗尿是檢測是否有蛋白尿及血尿情形,如驗尿及血液檢查都有異常者,則需使用腎臟超音波影像,以瞭解腎臟大小、形狀等是否有具體變化。


一般建議,年過40後,可利用健保成人體檢每3年做一次腎臟檢查,但對於65歲以上老年人、有家族腎臟病史、有長期用藥情形,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急性腎損傷、長期服用中藥等病史者,即屬於腎臟病高風險群,應至少每年做一次腎臟檢查。


至於遺傳性的「多囊性腎臟病」,是因腎臟裡生長異常的水泡逐漸佔據整個腎,最終造成腎臟衰竭。幼年型患者通常會在成年前即進展至洗腎,成年型則多於30至40歲發病,建議有此類家族史的民眾,在做腎臟檢查時,一定要加做超音波檢查。


注意飲食、用藥、防治三高


透過定期檢查可及早得知有無腎臟病變,而平時飲食習慣也要少鹽、少糖、少油,及避免醃漬類不新鮮的食物。此外,必須提醒的是,除普拿疼、嗎啡類以外的消炎止痛藥,均有可能傷害腎臟功能,民眾若是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腎功能就可能會退化,應小心謹慎,並做好尿液、血糖、血壓等監測。


尿毒症狀嚴重需洗腎


腎臟具有排水、排毒、造血及內分泌四大功能,當排水、排毒功能出問題,並有生命危險時,就必須藉助機器做透析。此時的病況已進入第五期,腎功能可能不及正常的十分之一,血液中的尿毒指數也會不斷攀升,尿毒症狀逐漸產生,但無法透過藥物來延緩疾病的進展,必須利用透析來幫助代謝,以延長生命。

腎臟的構造


03-274-04


透析治療有兩種,依病人需求選擇


透析治療有兩種方式,包括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及「洗肚子」的腹膜透析,兩者操作方式有部分差異,但效果及存活率相近,主要是依照病人的生活形態、需求做選擇。


【血液透析(洗血)】
03-274-02
•透析場所:醫療院所
•方式:
1. 以外科手術建立動靜脈廔管,透析時,在手臂廔管處插入兩針,一針將血液抽出,在體外進行血液淨化(血液進入人工腎臟,將身體的毒素和水分移除淨化),另一針則將淨化後的血液導回體內。


2. 病人每週進行2~3次透析治療,每次需3~5小時。


◎優缺點:有扎針的痛苦,且水分及毒素被快速移除,初期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血壓不穩等透析不平衡症狀。


◎近年也有一種「居家血液透析」的方式,也就是在家自行操作血液透析,同樣享有健保給付,但由於執行難度較高,在國內的使用率不若國外普遍。


【腹膜透析(洗肚子)】
03-274-03
•透析場所:住家、工作處等
•方式:


1. 利用腹膜作為過濾、排除體內水分及廢物的一種方式。先在病人腹腔內植入一條導管,經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並留置3~12小時,之後將透析液引流出來,再注入另一袋新鮮的透析液。


2. 每天執行3~4次,每次需時20~30分鐘。透析時行動不受限制,可照常活動及工作等。


◎優缺點:不需扎針,但若操作不當可能造成感染風險較高。




慢性腎臟病分期及說明 (依照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分期系統)
分期
MDRD公式計算結果
說明
第一期
eGFR > 90分,且合併有蛋白尿(> 30mg/dL)、血尿或腎臟結構異常
腎功能正常但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實質傷害。
第二期
eGFR 60~89分,且合併有蛋白尿(> 30mg/dL)、血尿或腎臟結構異常
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且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實質傷害。
第三期
eGFR 30~59分
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
第四期
eGFR 15~29分
重度慢性腎衰竭
第五期
eGFR < 15分
末期腎臟病變


MDRD公式可上腎臟醫學會網站查詢,網址:https://goo.gl/8ZGysC


腎臟病相關檢查異常參考指標:


項目
異常參考值
尿素氮(BUN)
> 25mg/dL
肌酸酐
CRECr
男性>1.4mg/dL
女性>1.2mg/dL
腎絲球過濾率(eGFR)
<60ml/min/1.73m2
>60ml/min/1.73m2但同時合併有蛋白尿等情形也屬異常
明顯蛋白尿
單次尿液蛋白質與Cr之比值>150mg/g,且定期(3個月)追蹤仍異常。
白蛋白尿
單次尿液微白蛋白與Cr之比值> 30mg/g,且定期(3個月)追蹤仍異常。
血壓
收縮壓超過130mmHg、
舒張壓超過80mmHg
尿中白血球
高倍鏡檢>3~5個
尿中紅血球
高倍鏡檢>3~5個
註:上述數據為參考值,各家醫療院所略有不同,若有疑問請諮詢就診醫師。

名詞解釋


•尿素氮(BUN)


尿素氮是蛋白質代謝的產物,與肌酸酐皆由腎臟過濾後經尿液排出體外。當腎臟功能不全時,血中濃度就會上升,是評估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但尿素氮易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升高,例如脫水、嘔吐、腹瀉、高蛋白飲食等,而肌酸酐較不受影響。


•肌酸酐(CRE或Cr)


肌酸酐是人體肌肉代謝產物,與尿素氮兩者皆是在腎臟過濾後由尿液排出,所以測出的數值跟腎功能有關,是評估腎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腎功能變差時,肌酸酐值也會升高,醫師會根據尿素氮和肌酸酐的比例判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臟問題。


Q、腎臟一旦出問題,通常是兩邊腎臟都受損,還是只有一邊?


A、除了癌症、結石等問題外,通常是兩邊一起受損,因為腎功能受損大多是來自於血糖、血壓控制不良等全身性因素。而一旦開始接受洗腎,唯有「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急性惡化」等病患有機會藉由透析回復腎功能,慢性腎衰竭患者若不想終生仰賴洗腎,可於接受透析3個月後,評估是否要接受腎臟移植。


Q、「換腎」後就可以不用再洗腎了嗎?


A、「換腎」的正確說法是「腎臟移植」,因為並沒有把原來的腎「換掉」,而是「植入」一個捐贈的好腎於腹股溝處,病人還可以從皮膚外側摸到。據統計,有多數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移植後功能良好,可使用10年以上,但也有另外少數病人仍走向洗腎或是死亡,端看病人本身身體狀況及術後保養是否良好而定。